1 1949年初秋,长沙天还热呢,杨辅勤刚满十七岁,从高中毕业了。 同乡郭光复是他的同班同学,两人在长沙一时找不到事做,也没有大学此时在长沙招生,便商量先回老家再说。 现在都知道,从那一年解放军开进了长沙,就再也不曾退出去过。可是彼时谁也不知道形势会怎么样变化,不少人家都趁着宣布和平解放的时候,抓紧时间屯米屯柴,防的是万一再有战事饿肚子。满城的人都脚步匆匆,奔着生计。米价飞涨到了有人用一担米换一栋二层小洋楼的地步。 在长沙读了三年书,两人都不曾回过宁远老家,一则道路不近,宁远已经在湘桂两省交界了;二则是经过山区时不太平,他们要来长沙必要过山高林密的地方,山贼们在那些地方已经出没上千年了。三年前两个人从零陵考上高中时,是两家合伙出钱雇了一个快枪手,再租了一辆架子最好的马车才把两人送到长沙的。 六十年后,已经有必要描述一下当时城际之间道路的模样了。那时候那条路不是人工修出来的,而是踏出来的,特别是进了山以后的那一段就更是如此。若是踩过的年代久,经过的人多,还走过牲口,这样的路就会更宽些。比如这次走的这条路,宽得可以走过一辆汽车。路边是茂密的树木和灌木,枝条叶子纠缠到一处,人钻进去都很费劲,可以想见这条路是怎样踏出来的。雨季时,树木长得快,那个美国道奇的长鼻子客车一路走,周围的枝蔓不停地伸在车身前头,擦着车身,几趟下来,车身上的喷漆就给划得所剩无几。所以那时候走这条路的汽车是从不会往车身上重新喷漆的。若是骑着牲口或是坐着畜力车,最要紧的是乘客必须把脸上身上包裹严实,不然几十里路走下来,就会被划得血淋淋的。
|